Search

【#Patreon舊時香港】消失的北角地名:「琴台山」半世紀嚐盡貧富
全文閱讀:
  • Share this:

【#Patreon舊時香港】消失的北角地名:「琴台山」半世紀嚐盡貧富
全文閱讀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posts/55796177

北角在二戰後急速發展,卻漸漸出現貧富兩極的怪狀。國內商人逃難南下,寄居英皇道兩傍的住宅,他們帶來資金和奢華的生活方式,令北角有「小上海」之稱;但同時,貧窮的難民也選擇暫且安身於北角,只是他們僅能在山邊搭起木屋蝸居。北角山頭漸漸地形成大片貧民窟,其中一區被稱作「琴台山」木屋區。

琴台山這個今天已被人淡忘的名字,早在二戰前已存在。曾福琴行一九二九年在七姊妹設立廠房、生產摩利臣牌(Morrison)鋼琴後,人們便習慣把廠房後面的山頭,稱為琴台山。

而戰後,琴台山漸由荒山變為貧民窟、再變為房協廉租屋丹拿山邨、再變為今天的富貴長者屋「雋悅」。貧與富的變化過程,只在大約半個世紀中完成。毋須百年滄桑,五十年已足見歲月崢嶸。

如欲了解「琴台山」木屋區的出現與清拆過程,請登入:https://www.patreon.com/posts/55796177


Tags:

About author
舊香港,一直在消失,時刻在蛻變,變得讓我們感到陌生。 我們甚至因陌生而憂慮、恐懼。因為變化的可能不僅僅是外貌,而是使舊香港美麗的價值觀。 懷緬過去,不是唯美的觀賞,而是要儆醒我們:時刻堅守優良價值,保守舊香港的真善美。
回顧香港歷史,鑑昔知今
View all posts